<noframes id="r3vl9"><form id="r3vl9"></form>

<address id="r3vl9"></address>

<noframes id="r3vl9"><address id="r3vl9"><listing id="r3vl9"></listing></address>

<address id="r3vl9"><address id="r3vl9"></address></address>
<form id="r3vl9"></form>
<address id="r3vl9"><listing id="r3vl9"><meter id="r3vl9"></meter></listing></address>
<address id="r3vl9"><nobr id="r3vl9"><meter id="r3vl9"></meter></nobr></address>

    上饒新聞網

    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
  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
    首頁> 文化 > 正文

    年夜

    2022-01-17 17:27:58  |  來 源:  點擊:
           春節如根,植在中國人的心中,成為信仰、情感、寄托。雖然如今的春節,更多的讓人們想到的是春運,長假,會友,許多美好的東西成為愈行愈遠的風景。而春節,年夜,在我的腦海中,則是年輪,是純真,更是如煙往事,翻涌氤氳在記憶的河面。
           行廚煙散,炊馀寒徹。幼時的年夜距今半個世紀,嵌在了大山深處,不通公路,沒有電燈。勤快的母親整出件新衣,父親則在塘邊小地摘回點菜摸條魚,肉是罕見的。稍富的人家會殺只雞,香味引來芳鄰,曬干的咸豆角和茄子是最好的美味了,還有至今讓人饞的薯包子芋包子。一頓年夜飯,滿屋飄香,氣氛歡愉,蘊含萬千情意。
           餐后,老少幾代人便搬椅谷場,看著夜色中的云朵,老人會講起客家人的年夜故事,在我心中綴成好美的圖景。“好問和羹心事,炊香到處春回”,數十年后依然勾起回憶,云間一潭,揉碎在腦海里,沉淀著彩虹似的夢。
           孩童的時光是短暫的,求學的日子是快樂的。稍稍長大,耳邊便飄來了流行音樂,父母已遷居山坳中的礦山,一排排職工宿舍,組成了一座礦冶城,那里叫白石山。歲月不肯住,看看又是年。家家戶戶都掛起了香腸臘肉,人間煙火味,至味是清歡,清純的小城此刻會穿上大紅羽衣,千絲萬縷的目光串連點綴,盡團聚盡親情。年夜可以放開吃,那時吃得飽便是幸福,父母還給點壓歲錢,讓我除夕之夜恍如直通天明,盡管幾天后就變成了連環畫,依然不亦樂乎。
            改革開放,告別了物資匱乏。礦山的俱樂部有了臺黑白電視機,于是晚上都往那兒湊,比開會上工積極許多。在那兒,我聽到了《鄉戀》、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、《我的中國心》……盡管已是游子返鄉,所有人都是看著、聊著,電視機屏成沙粒也不忍離去,人們在叨敘一年的美好時光,一年又一年,心情便如喝了蜜。
           終于有了自己的家,后來又有了孩子,兩邊父母分居異省,便是兩邊跑。年夜,是滿滿的一桌菜,還要添上酒,那已不僅僅是年夜飯,而是三代人融洽交流了,佳肴伴歌舞,笑聲伴祝福,那桌菜一直到年后三、四天才能收尾,之后便是給孩子送祝福包紅包,給老人道平安祈長壽,又出門找塊空曠地,頓時,滿天的煙花,炮仗余味透香,寒風格外清爽,同樣的情境,同樣的情味,讓我想起幼時記憶中的蒼穹,想起客家的黃元米果和粿米酒。
            揮之不去的眷戀,抖落一年的疲憊。心難平,夜難眠,天明便登車遠行,交通路網的發達,行程已從九小時到了現在的不足兩小時,跟著跑的兒子也滿是興奮。一宵猶幾刻,兩歲欲平分,用時間、精力伴著團聚,盡中華之孝道,其情悠悠,其樂融融,其歲綿綿,溝壑縱橫里,道不盡滄海桑田。感恩生活,感恩時光,日子的甜味沖淡了年味,年夜便深藏在綿綿的書信里,封存在濃濃的墨香中。
            那時流行明信片,年夜及新年里,還會捧著四面八方飛來的年片,暖暖的年味溫馨,品味濃濃的節日氛圍,喚起心底的一首歌,一首漸添年輪的難忘的歌,輕言“月到柳梢頭,年至元宵后”。
           遠客無佳節,風雪又是年。孩子上了大學,滿世界的跑,老人也先后離世,僅余母親,年富力強的我們,肩上擔子沉甸甸。時代變遷,鞭炮煙花已成過去,互聯網的興起,積五福搶紅包盛行,手機沖淡了春晚,不知從何時起,春晚已從必備到了佐料;兄弟姐妹家人各居東西南北,聚齊似乎成了一種奢望,年夜飯已不再有滿桌菜肴,素味健康的飲食成為流行,卻是別樣的年夜年味,其樂融融的場景依然在年夜中蕩漾。
           人是行云流水,年是不變輪回,而年夜則是驛站和延續。母親在不遠游,母親已經83歲,便成了團聚的中心,便是四面八方登車,匆匆見面又匆匆離去,家人皆在為國效力,母親便只是叮嚀:要正直要清廉,多做事多努力。迎著送著,一如驛站老板娘,把諄諄教誨和希望留給遠行人,留給這個世界,這是年夜的最佳節目,牽腸掛肚,念念不忘,“團圓”才是主角。
           今年年夜時,月與燈依舊,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。便是前年,全球疫情肆虐,我過了個終身難忘的年夜,終生難忘的春節,與母親倆人,在一個按下暫停鍵的城市,封閉的小區,在一套面積很小的民居內,度過了長長的58天。記憶中,自初中的暑假,好玩的我總是遠行游歷,從沒有如此認真長久陪過父母,此次也算是彌補了所有的遺憾。
           年夜里,與母親對座,整了四菜一湯,她靜靜地看著我,不停地說:多吃點,健康是福啊。那眼神滿是慈愛,滿是溫情,融入了愛與用心,話語平實,但飽含愛意,伴著電視,間或不停地與海內外視頻,嗑著往事,那以后的日子,她便一直叨著,從幼年的體操、青年的教書,到孩子的培養,到快樂抗癌十年,對黨的感恩,仿佛要把自己八十多年的人生高興地說個遍。我便是靜靜地聆聽,偶爾露出驚訝的目光,溫暖的碗里始終飄著悠悠鄉愁濃濃親情。其實,代代人的鴻溝,跨過去,就不會在彼此之間。
            白駒過隙,時光流逝。今后的年夜,會是什么樣子?人老了,要退休了,從青蔥少年走來,孩子大了、遠了。鱗次櫛比的高樓讓人情也漸漸淡了,藍牙耳機代替了音響,微信紅包代替了祝福,麻將打發光陰。年年歲歲相似,歲歲年年不同。
            而我則在描繪一個場景:乾坤空落落,歲歲去堂堂。對著星空,在漸漸老去的時光里不甘心地挽留,挽留注定遠去的兒女,憶著幼時拉扯媽媽衣角問個不停的童年;帶著鄉愁和年輪眷戀,把愛戀深深地印在生我養我的這方土地上。
            流年如錦,我只愿歲歲年年如舊,挽住時光不許謝!
    (作者:中共南昌市委網信辦 劉力)
     

    免責聲明

            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
    自慰大爽A级
    <noframes id="r3vl9"><form id="r3vl9"></form>

    <address id="r3vl9"></address>

    <noframes id="r3vl9"><address id="r3vl9"><listing id="r3vl9"></listing></address>

    <address id="r3vl9"><address id="r3vl9"></address></address>
    <form id="r3vl9"></form>
    <address id="r3vl9"><listing id="r3vl9"><meter id="r3vl9"></meter></listing></address>
    <address id="r3vl9"><nobr id="r3vl9"><meter id="r3vl9"></meter></nobr></address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