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|
||
|
||
|
本報記者 吳淑蘭 文/圖
婺源曾是古代徽州一府六縣之一,至今仍保留著徽派古村的建筑,入秋之后,山間霧靄彌漫,一座座粉墻黛瓦的宅院點綴其中,如同一幅幅中國古典水墨畫,正如陶淵明詩中所寫“曖曖遠人村,依依墟里煙”。在古村落,行走在那彎回曲折的老巷里,隨性松散身心,仿佛時光都變得悠長起來。
李坑:明清古建遍布
李坑始建于北宋年間,村莊四面環山,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,距婺源縣城12公里,自古文風鼎盛、人才輩出。自宋至清,仕官富賈達百人,村里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,南宋年間更是出了一位武狀元。
古橋下,石板街,藏著李坑的前世今生;水口林,亭閣里,隱著李坑的千年情思。李坑的建筑風格獨特,是著名的徽派建筑,給人一種安靜、祥和的氣氛。村落群山環抱,山清水秀,風光旖旎。村中明清古建遍布、民居宅院沿溪而建,依山而立,粉墻黛瓦、參差錯落;村內街巷溪水貫通、九曲十彎;青石板道縱橫交錯,石、木、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,更有兩澗清流、柳碣飛瓊、雙橋疊鎖、焦泉浸月、道院鐘鳴、仙橋毓秀等景點點綴其中,構筑了一幅小橋、流水、人家的美麗畫卷,是婺源精品旅游線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黛瓦白墻,木格紅窗,藍天白云為伴,紅燈依房而掛,這里,處處惹人情思。
走進夏天的李坑,青石老街上,嬉鬧的孩童,乘涼的老人,每一幀畫面,都是真實鄉村生活的寫照。傍晚,余暉溫柔,映入街巷小弄;夕陽繾綣,撫慰歸家的農人;夏風微涼,吹動旅人的心弦。夜晚,寧靜與祥和籠罩著村落,亮起的街燈帶來了人間煙火的味道,也喚起了旅人內心那一抹鄉愁。
思溪延村:儒商第一村
思溪延村位于婺源縣思口鎮境內,距縣城紫陽鎮13公里左右。始建于南宋慶元五年(1199年),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。思溪村以建村者俞氏(魚兒)思念溪水而得名,延村因村落面臨川流不息的溪水,鄉民期望后世子孫綿延百世而寓名。
村落中現保留著136幢以商宅和官邸為主的明清古建筑群,村落以青石板鋪地,背靠青山,面臨清溪和稻田,四周都是綠地,村莊與秀水青山的優雅自然風光融為一體。一代徽商賈而好儒的風范在這里表現的淋漓盡致。這里遺留的商宅大門不惜用圓雕、透雕、浮雕裝飾門罩、從整體上呈現一個“商”字。而那些古民居、古私塾無處不滲透著儒商“誠”“信”“義”“仁”的文化精髓和儒商讀書窮理的治學思維。
思溪百壽花廳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,堪稱木雕精品,不僅將徽派建筑藝術發揮到了極致,更是儒商思想的升華與提煉。
汪口:徽州古商埠
汪口村位于婺源東北部,古稱永川,因地處雙河匯合口,碧水汪汪而得名,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。
汪口村山環水繞,風景秀麗,得山水之靈氣,地靈人杰,是古徽州一方“徽秀鐘靈”之地,歷史上這里文風鼎盛,人文蔚起,還走出了一大批遍布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,工篆刻、善書畫的名士賢達。
明清時期,作為徽州與饒州重要水上商業交通的物資集散地。汪口商業十分繁榮,店鋪林立、商賈云集、船運如梭,是當時徽州東南部與婺源東北鄉的區域商業中心和重要的水運商埠。
光陰荏苒,曾經的繁華已遠去,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樸。古山林、古埠頭、古商業街、古巷、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條古巷中的眾多官第、商宅、民居和書屋等各類古建筑保存完好,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,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淵源。汪口曾作為皖南古民居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,2007年榮膺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”,被國內古建專家譽為“建筑藝術寶庫”的俞氏宗祠是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。
古老的汪口村正以其生態與文化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。
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