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核心提示
“縣縣通高速,鄉鄉水泥路”。在上饒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,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大道正承載著希望,向著遠方延伸,向著未來延伸,連接了鄉與城、人與人,打通的卻是貧瘠與富足、困頓與希望。
近年來,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,聚焦“走前列、爭一流”的目標定位,以“辦好人民滿意交通”為己任,積極推行“四好農村路+脫貧攻堅”等發展模式,農村公路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,農村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過去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已告別歷史,如今“出門水泥路,抬腳上客車”“人在車中坐、車在畫中行”已變為現實,一條條“四好農村路”通村(組)暢鄉(鎮),串點成線,連線成環,四通八達,成為民生路、產業路、旅游路、致富路。
暢通農村路,當好“先行官”
鏡頭一:公交開進村 鋪就幸福路
7月的鄱陽縣,驕陽似火,天高云闊。這個夏天,對該縣白沙洲鄉禮恭腦村的村民們而言,更加美好。不久前,直通村內的公交車正式運行,村民們紛紛點贊叫好。“村里終于通上公交車啦!現在家門口就能坐車,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??!”
禮恭腦村毗鄰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,距離中心城區有13.7公里的路程。近年來,該村依托當地秀美的生態環境,讓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但美中不足的是,由于一直沒有通公交車,村民日常出行、游客前來觀光只能靠電動車、小汽車、打車等幾種方式,出行較為不便。
對此,掛點班子、村“兩委”干部和村民理事會成員組成了工作組,一方面與縣公交公司積極溝通協調,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入征求村民意見,推動公交站點建設順利實施。經多次協調,今年6月底,該縣公交公司旅游專線在禮恭腦村新增設了1個公交站點,解決了濕地公園旅游公交車不通村的難題,打通了群眾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近年來,我市以“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”為理念,堅持“三不”原則,時間一刻不耽擱、問題一個不放過、分值一分不放棄,全力做好“公交都市”驗收準備工作;對照“公交都市”建設指標查缺補漏,各部門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,形成聯合機制,團結協作,全力以赴做好驗收準備工作。
目前,我市2191個行政村基本實現客運班車村村通,在旅游景點、偏遠山區開通了定制班線,“開得通、走得好,留得住、可持續”基本實現,也讓“工業品下鄉、農產品進城、電商進村、快遞服務入戶”雙向多向運輸服務更加便利快捷,真正為促進鄉村振興架起了一座座“金橋”。
一輛輛看似普通的公交車,承載了游客的美好向往和村民的幸福希望。農村公交站點的設立,實現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無縫銜接,帶動了鄉村旅游和農產品銷售,不斷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。
建好農村路,城鄉一體化
鏡頭二:玉山四好農村路 打開便民富民幸福門
盛夏時節,沿著一條被國家交通運輸部評為“最美旅游扶貧公路”的“天路”,懷玉山鄉玉峰村迎來了首批“暑期游”。
從雙腳丈量到抬腳上車;從晴天一身土、雨天兩腳泥的黃土路、砂石路到通達家門口的水泥路、柏油路;從屈指可數的幾條縣道路,到密織如網的“四好農村路”;從懷玉山上到冰溪河畔,在玉山縣173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,1793公里的農村公路猶如一條條絲帶,拉近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。
轉變源自交通的變化。2015年,一條新修的、長達18.77公里的“天路”——懷玉山公路直通玉峰村。良好的交通條件不僅讓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,也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。借助懷玉山旅游公路,玉峰村發展鄉村旅游,興辦了92家農家民宿,由負債60多萬元的省級貧困村,變成存款190多萬元的“小康村示范村”,成為“美麗公路”激活“美麗經濟”的一個縮影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市搶抓鄉村振興機遇,按照“縣有精品路、鄉有示范路、村有整潔路”的要求,積極推動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,全面開展“美麗農村路”建設,奮力打造農村公路建、管、養、運的升級版。近年來,全市先后投入資金176.36億元,新改建農村公路9353.2公里,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.38萬公里,“鄉鄉通三級公路、村村通油(水泥)路、組組通硬化路”美好愿景基本達成,1萬余個村小組公路交通狀況得到改善,打通了農村交通通村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用好農村路,服務新農村
鏡頭三:婺源以“路”為媒 建設“最美鄉村”
修一條路,能改善一個村莊;修一條路,能振興一項產業;修一條路,能致富一方百姓。
近年來,婺源以“路”為媒建設“最美鄉村”,境內一條條蜿蜒在綠水青山、粉墻黛瓦間的“四好農村路”,就像一條條“金絲銀線”,將一個個古村落、一個個景區景點“串珠成鏈”,為“建設中國最美鄉村、勇當綠色崛起先鋒”提供了交通支持、貢獻了交通力量,一舉榮獲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優秀單位。
借助優越的內外交通條件優勢,婺源大力實施“交通+旅游+振興”發展戰略,讓“四好農村路”成為產業發展、群眾致富的發動機和助推器。
為促進鄉村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,婺源共開發精品景區20余個,其中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、國家4A級旅游景區14個,是全國擁有A級景區最多的縣域,全域2967平方公里獲評全國唯一的3A級景區。由此,婺源百姓搶抓“交通助推旅游” 帶來的歷史性機遇,通過資源分紅、景區務工、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,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崗位,拓寬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婺源縣累計投入30.8億元用于道路交通建設,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096.956公里,其中縣道447.271公里、鄉道769.782公里、村道879.903公里。“暢通、安全、舒適、美麗”的農村公路成為“中國最美鄉村”的又一張亮麗名片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我市堅持把道路交通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,成功創建“四好農村路”全省示范市,被交通運輸部、財政部、農業農村部、國家鄉村振興局表彰為全國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市域突出單位,成功創建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4個。
同時,我市圍繞“打造區域性交通中心”目標定位,“十四五”時期,計劃投資200億元建設普通國省道項目,其中升級改建160億元、養護工程40億元;規劃升級改建項目41個、695公里,實施養護大中修工程1100公里,力爭“十四五”末全市普通國省道總里程達2800公里,實現全市重要節點15分鐘上國省道的規劃目標,為上饒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